[蕃茄的由來]
所以就卡關了??當然沒有,至少知道蕃茄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對吼!!虧我從小玩這遊戲,新大陸航線的最重要發現和貿易物品就有蕃茄,忘記這件事情就是腦殘),16世紀蕃茄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帶到歐洲,一開始被認為是有毒的所以當成觀賞植物,後來一名法國的藝術家做畫到一半想吃吃看而意外開啟了蕃茄被食用的命運(這故事跟海蔘一樣耶!!),18世紀南歐開始大量種植蕃茄,當時因為認為蕃茄有催情作用所以傳教士是禁食的,而在美國深信烹煮蕃茄可消除毒性,而現代的蕃茄醬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的(好年輕喔!!)。
無關的事項
[蕃茄名字的故事]
可能大部分的人認為世界上到那裡也把蕃茄叫做「tomato」,但其實各地的蕃茄唸法各有不同,例如,義大利現在也稱蕃茄做「pomodoro(黃金蘋果)」,在法國則稱為「pomme d’amour(愛的蘋果)」,英國也稱與法文一樣的意思「love apple」。像這些通稱之差別,跟關於來自新大陸的蕃茄之植物學者們的見解有關係。
黃金蘋果的故事
1544年義大利植學者馬特奧利在「博物誌」裡還沒給蕃茄起名,只簡單介紹這種植物「結果實時是綠色,成熟之後變黃金色」而已(歐洲最初的蕃茄可能是黃色品種)。第一次談到這種植物是在十年後發行的同書之改訂版裡。他在這改訂版裡記述說「這種新大陸之果實不只有黃色,也有紅色」,介紹這種植物用拉丁語叫做「mala aurae(黃金蘋果)」,義大利語叫做「pomidoro(黃金蘋果)」。
在拉丁語裡「aurae」有黃金、日光、光輝之意思,在義大利裡「oro」有黃金、金幣、財富、像錢珍貴的東西之意思。因此當時黃色品種的蕃茄便被稱為「黃金蘋果」
愛之蘋果的故事
馬特奧利出版有明記「黃金蘋果」的書之前一年,1543年比利時的植物學者在「本草書」 裡介紹蕃茄用拉丁語叫做「proma amoris(愛之蘋果)」,當時在蕃茄上附加「愛之」的形容詞是因為把根的形狀當作男女相擁的模樣,所以蕃茄曾經被人們相信是有迷魂效果的植物。
像這些,從植物的狀要推斷某些藥效的想法,叫做「記號主義」。根據這種「記號主義」的觀點,蕃茄之紅色與女性之經血;蕃茄膨脹的形狀與女性之豊滿的姿勢或孕婦、子宮等都讓蕃茄開始擁有做為有點色性食物方面的聯想。
蕃茄與蘋果
歐洲的人聽到「果實」就誰都會想到「蘋果」因此把「pomodoro」之「pomo」認為是「蘋果」而非「果實」,因為歐洲人對蘋果的認知仍是自古普遍的果實。因此蕃茄才會又被稱作「黃金蘋果」或「愛之蘋果」。
1544年義大利植學者馬特奧利在「博物誌」裡還沒給蕃茄起名,只簡單介紹這種植物「結果實時是綠色,成熟之後變黃金色」而已(歐洲最初的蕃茄可能是黃色品種)。第一次談到這種植物是在十年後發行的同書之改訂版裡。他在這改訂版裡記述說「這種新大陸之果實不只有黃色,也有紅色」,介紹這種植物用拉丁語叫做「mala aurae(黃金蘋果)」,義大利語叫做「pomidoro(黃金蘋果)」。
在拉丁語裡「aurae」有黃金、日光、光輝之意思,在義大利裡「oro」有黃金、金幣、財富、像錢珍貴的東西之意思。因此當時黃色品種的蕃茄便被稱為「黃金蘋果」
愛之蘋果的故事
馬特奧利出版有明記「黃金蘋果」的書之前一年,1543年比利時的植物學者在「本草書」 裡介紹蕃茄用拉丁語叫做「proma amoris(愛之蘋果)」,當時在蕃茄上附加「愛之」的形容詞是因為把根的形狀當作男女相擁的模樣,所以蕃茄曾經被人們相信是有迷魂效果的植物。
像這些,從植物的狀要推斷某些藥效的想法,叫做「記號主義」。根據這種「記號主義」的觀點,蕃茄之紅色與女性之經血;蕃茄膨脹的形狀與女性之豊滿的姿勢或孕婦、子宮等都讓蕃茄開始擁有做為有點色性食物方面的聯想。
蕃茄與蘋果
歐洲的人聽到「果實」就誰都會想到「蘋果」因此把「pomodoro」之「pomo」認為是「蘋果」而非「果實」,因為歐洲人對蘋果的認知仍是自古普遍的果實。因此蕃茄才會又被稱作「黃金蘋果」或「愛之蘋果」。
[中國的蕃茄]
明朝時引進中國,當時引進的有 蕃薯、馬鈴薯、玉米、辣椒、南瓜還有蕃茄(都是我的最愛,我應該是美洲人),蕃茄當時也是觀賞植物,到19世紀光緒年間才以食用的名義引進好的品種栽種。
第一個記載蕃茄的文獻見於明趙函的《植品》(一六一七),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這個說法沒有考據,我也找不到這本書="=,可能有但是找不到),另外在蒐狗上有提到1983西漢古墓中有出土蕃茄種子??而且顯示當時中國是有食用跟栽培的???(查不到相關資料)
相關的文章還有 西紅柿還是火柿子
[接下來是關於蕃茄醬名稱的由來的網路文章]-有兩篇 台灣&中國
------------------------------------------------------------------------------------------------------------
catchup 來自閩南語:詞彙旅行三百年 作者:黃居仁<<似乎是很厲害的人 來源連結
台灣長大的孩子大概都知道蕃茄醬叫ke-jia-pu, 來自日文的音譯。而日文當然是借自英文的 catchup (或ketchup, 另有幾種其他拼法。) 但這個字顯然不是源自英文本身,而是由其他語言借來的。catchup到底來自那個語言,是那個文化發明的呢?
有個相當流行的說法是來自廣東話的茄汁(ke-jiap),也就是蕃茄汁/醬的簡省。這個說法不但音近,語意與來源似乎言之成理。甚至有權威辭典(2000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支持。但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問題。catchup 這個詞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但catchup的主要原料改用蕃茄,大概是19世紀末工業技術發達以後的事。也就是說詞彙借用的時候,這個詞根本與蕃茄無關。Catchup 源自廣東話「茄汁」的說法也只好存疑了。
幾本辭典(如Century 1889, Webster 1913)上另有來自(東)印度的說法,而且還引了同源詞,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直接證據支持(同源詞也可能借自其他語言,所以只能算是間接證據)。
Catchup 源自那個語言呢?另一個權威版本,根據牛津大辭典(OED)及大英百科全書,詞的來源是中文的ke-tsiap, 原來指的是醃製魚類產生的滷汁,烹飪時用於調味。 這個說法另有個有趣的事實,就是指出這個詞是經由馬來亞借入的。醃魚汁的說法當然沒蕃茄汁說法時序錯亂的謬誤。而來自馬來亞不但可解釋詞與物品傳播借用的可能途徑,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東)印度的說法(彼時英國藉東印度公司控制亞洲殖民地,且由馬來亞回英的路途必經印度,因此catchup傳到英國的路上應該經過印度。)
牛津大辭典甚至指catchup 的詞源是福建話(就是閩南語),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說法呢?十八世紀的英廈(廈門話一直是閩南語最廣為流傳的方言之一)辭典中有tsiap (汁)與 koe 兩個詞。而且koe指的的確是鹽醃的魚,蝦類。甚至到現在,雖然高度都市化的台灣年輕人已不再食用,澎湖或東南亞的koe 仍然是送給遠客或異鄉遊子最能保留鄉情的餽禮。長輩們仍津津樂道。
閩南人把koe帶到東南亞,koe汁還是傳統調味料。這個調味料隨著英國水手傳到英國,英文在1690年就有了catchup這個詞。Catchup 廣為流傳,到各地也因地取材,使用了不同的原料製造(歷史上較著稱的有蘑菇與核桃);到了十九世紀蕃茄製的catchup隨工業技術的成熟,取代了所有其他的catchup,又以「蕃茄醬」的面貌經日本傳回了閩南。這就是由koe-tsiap 到catchup到 ke-jia-pu的歷史。Catchup這個詞溯源到閩南語,詞彙擴散的過程除了語音與語意的演變外,更牽涉到了人類遷徙,自然資源,及工業技術的演進。雖然不能登王士元院士詞彙擴散理論及語言與演化學術研究的大雅之堂;但也許可為語言與人類文明進化,社會演變之不可分離,做個註腳。
註:「catchup源自閩南語」是任韶堂(Dan Jurafsky)教授的研究結果。感謝任教授,及楊秀芳,蘇以文兩位教授提供的資料。本文中部分資料及解釋是由筆者所加。若有任何錯誤,文責由筆者自負。----------------------------------------------------------------------------------------------------------
[汉语对英语影响不小 蕃茄酱最初或指福建鱼酱 ]
明朝時引進中國,當時引進的有 蕃薯、馬鈴薯、玉米、辣椒、南瓜還有蕃茄(都是我的最愛,我應該是美洲人),蕃茄當時也是觀賞植物,到19世紀光緒年間才以食用的名義引進好的品種栽種。
第一個記載蕃茄的文獻見於明趙函的《植品》(一六一七),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這個說法沒有考據,我也找不到這本書="=,可能有但是找不到),另外在蒐狗上有提到1983西漢古墓中有出土蕃茄種子??而且顯示當時中國是有食用跟栽培的???(查不到相關資料)
相關的文章還有 西紅柿還是火柿子
[接下來是關於蕃茄醬名稱的由來的網路文章]-有兩篇 台灣&中國
------------------------------------------------------------------------------------------------------------
catchup 來自閩南語:詞彙旅行三百年 作者:黃居仁<<似乎是很厲害的人 來源連結
台灣長大的孩子大概都知道蕃茄醬叫ke-jia-pu, 來自日文的音譯。而日文當然是借自英文的 catchup (或ketchup, 另有幾種其他拼法。) 但這個字顯然不是源自英文本身,而是由其他語言借來的。catchup到底來自那個語言,是那個文化發明的呢?
有個相當流行的說法是來自廣東話的茄汁(ke-jiap),也就是蕃茄汁/醬的簡省。這個說法不但音近,語意與來源似乎言之成理。甚至有權威辭典(2000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支持。但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問題。catchup 這個詞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但catchup的主要原料改用蕃茄,大概是19世紀末工業技術發達以後的事。也就是說詞彙借用的時候,這個詞根本與蕃茄無關。Catchup 源自廣東話「茄汁」的說法也只好存疑了。
幾本辭典(如Century 1889, Webster 1913)上另有來自(東)印度的說法,而且還引了同源詞,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直接證據支持(同源詞也可能借自其他語言,所以只能算是間接證據)。
Catchup 源自那個語言呢?另一個權威版本,根據牛津大辭典(OED)及大英百科全書,詞的來源是中文的ke-tsiap, 原來指的是醃製魚類產生的滷汁,烹飪時用於調味。 這個說法另有個有趣的事實,就是指出這個詞是經由馬來亞借入的。醃魚汁的說法當然沒蕃茄汁說法時序錯亂的謬誤。而來自馬來亞不但可解釋詞與物品傳播借用的可能途徑,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東)印度的說法(彼時英國藉東印度公司控制亞洲殖民地,且由馬來亞回英的路途必經印度,因此catchup傳到英國的路上應該經過印度。)
牛津大辭典甚至指catchup 的詞源是福建話(就是閩南語),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說法呢?十八世紀的英廈(廈門話一直是閩南語最廣為流傳的方言之一)辭典中有tsiap (汁)與 koe 兩個詞。而且koe指的的確是鹽醃的魚,蝦類。甚至到現在,雖然高度都市化的台灣年輕人已不再食用,澎湖或東南亞的koe 仍然是送給遠客或異鄉遊子最能保留鄉情的餽禮。長輩們仍津津樂道。
閩南人把koe帶到東南亞,koe汁還是傳統調味料。這個調味料隨著英國水手傳到英國,英文在1690年就有了catchup這個詞。Catchup 廣為流傳,到各地也因地取材,使用了不同的原料製造(歷史上較著稱的有蘑菇與核桃);到了十九世紀蕃茄製的catchup隨工業技術的成熟,取代了所有其他的catchup,又以「蕃茄醬」的面貌經日本傳回了閩南。這就是由koe-tsiap 到catchup到 ke-jia-pu的歷史。Catchup這個詞溯源到閩南語,詞彙擴散的過程除了語音與語意的演變外,更牽涉到了人類遷徙,自然資源,及工業技術的演進。雖然不能登王士元院士詞彙擴散理論及語言與演化學術研究的大雅之堂;但也許可為語言與人類文明進化,社會演變之不可分離,做個註腳。
註:「catchup源自閩南語」是任韶堂(Dan Jurafsky)教授的研究結果。感謝任教授,及楊秀芳,蘇以文兩位教授提供的資料。本文中部分資料及解釋是由筆者所加。若有任何錯誤,文責由筆者自負。----------------------------------------------------------------------------------------------------------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亨氏公司生产大量的番茄酱,它称“ketchup”(番茄酱)这个词源于一种发音为“catsup”的中国酱汁。
据《中国日报》英文版3月25日报道,虽然芝加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艾伦 于熟知英语词汇受到的各种影响,不过在获悉“ketchup”(番茄酱)这个词起源于中国时,他还是感到很惊讶。
于教授说,虽然普遍认为德语、法语和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最大,不过汉语的影响也逐渐在英语中显现出来,比如“kumquat”(金橘),“gung ho”(合作),“kowtow”(叩头)。但美国人来说,“ketchup”与汉语的关系着实他们吃惊。
事实上,世界上最畅销的番茄酱品牌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匹兹堡的亨氏公司——曾在一份给《中国日报》的声明中确认,“ketchup”起源于一种发音为“catsup”的中国酱汁。
简而言之,这就是番茄酱一词的来历,至少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任韶堂的说法是这样的,他曾写过一篇博客名为《食物的语言》。
任韶堂在博客中列出的证据表明,番茄酱的根源可追溯到福建省东部的一种鱼酱。“在18世纪的闽南方言中,这种鱼酱在不同的地域被称为‘ke-tchup’,‘ge-tchup'或'kue –chiap’”。
“懂闽南语或粤语的人能识别出单词美式发音的最后一个音节,‘chiap’或‘tchup’,这是'酱'的意思,普通话的发音为‘汁’。”
他还写道,1982年版的《普通话闽南语方言词典》证实了“蕃”是古体字,在闽南口语中读作“gue”,意为储藏的鱼。因此,“蕃茄酱”在闽南方言中是“鱼酱”的古语。
他还说,英国早期的食谱说明以前的“ketchup”确实是指一种鱼酱,这种有着刺鼻气味的调制酱汁在越南称为“nuoc mam(鱼露,越式鱼酱)”,在泰国叫“nampla(楠普拉鱼酱)”,在菲律宾被称作“patisin”,都由凤尾鱼腌制和发酵而成。
他的博客也揭示了一个长期的谜团——为什么“ketchup”有时也会被拼写成“catsup”。由于闽南语不是以同样古老的罗马字母拼写的,西方人在转写这种鱼酱的时候将其记为“ke-tchup”或者“catsup”,甚至“katchup”。
在向《中国日报》提交的声明中,亨氏公司表示,其创始人亨利 亨氏“选择‘ketchup’作为产品的名字以区别于竞争对手所用的‘catsup’”。
于教授认为关于“ketchup”起源的理论是值得关注的。“这真让我吃惊,首先,番茄并非起源于亚洲,这本身就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它竟然和鱼酱有联系。”
任韶堂提到,番茄酱最初不是以番茄制成的,直到1800年左右,配方中才添加了西红柿。1750年到1850年间,其主要成分是发酵核桃,有时也用发酵的蘑菇。不过,正如该博客所言,塞缪尔 约翰逊在其1755年的字典(即《约翰逊字典》,译者注)中写道,英式蘑菇番茄酱“只是对早期来自亚洲的一种原味酱汁的模仿”。
尽管对番茄酱挚爱不减,美国人并没有垄断这种广受欢迎的调料的用法。任韶堂在博客中指出,中国人喜欢将它用于炸鸡,在瑞典,它是意大利面必不可少的装饰,泰国的少年们喜欢用土豆片蘸番茄酱,而在东欧,它是颇受欢迎的比萨的配料。
受任韶堂博客的启发,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安兹拉·梅耶也沉浸到学术文献中,探究与中文有渊源的英语词汇。
“找到一些听起来像英语却不是源于英语的常用词让我很惊讶。”梅耶说。除了ketchup,她的表单中还包括“kumquat”(金橘),“typhoon”(台风)和 “gung ho”(合作)。
尽管才22岁,梅耶已经到中国四次了,并“或多或少”会说些普通话。她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或记者。对自己所写的汉语对英语常用词汇和表达的影响,她说:“把陌生变熟悉的感觉让我很兴奋。”
亨氏公司生产大量的番茄酱,它称“ketchup”(番茄酱)这个词源于一种发音为“catsup”的中国酱汁。
据《中国日报》英文版3月25日报道,虽然芝加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艾伦 于熟知英语词汇受到的各种影响,不过在获悉“ketchup”(番茄酱)这个词起源于中国时,他还是感到很惊讶。
于教授说,虽然普遍认为德语、法语和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最大,不过汉语的影响也逐渐在英语中显现出来,比如“kumquat”(金橘),“gung ho”(合作),“kowtow”(叩头)。但美国人来说,“ketchup”与汉语的关系着实他们吃惊。
事实上,世界上最畅销的番茄酱品牌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匹兹堡的亨氏公司——曾在一份给《中国日报》的声明中确认,“ketchup”起源于一种发音为“catsup”的中国酱汁。
简而言之,这就是番茄酱一词的来历,至少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任韶堂的说法是这样的,他曾写过一篇博客名为《食物的语言》。
任韶堂在博客中列出的证据表明,番茄酱的根源可追溯到福建省东部的一种鱼酱。“在18世纪的闽南方言中,这种鱼酱在不同的地域被称为‘ke-tchup’,‘ge-tchup'或'kue –chiap’”。
“懂闽南语或粤语的人能识别出单词美式发音的最后一个音节,‘chiap’或‘tchup’,这是'酱'的意思,普通话的发音为‘汁’。”
他还写道,1982年版的《普通话闽南语方言词典》证实了“蕃”是古体字,在闽南口语中读作“gue”,意为储藏的鱼。因此,“蕃茄酱”在闽南方言中是“鱼酱”的古语。
他还说,英国早期的食谱说明以前的“ketchup”确实是指一种鱼酱,这种有着刺鼻气味的调制酱汁在越南称为“nuoc mam(鱼露,越式鱼酱)”,在泰国叫“nampla(楠普拉鱼酱)”,在菲律宾被称作“patisin”,都由凤尾鱼腌制和发酵而成。
他的博客也揭示了一个长期的谜团——为什么“ketchup”有时也会被拼写成“catsup”。由于闽南语不是以同样古老的罗马字母拼写的,西方人在转写这种鱼酱的时候将其记为“ke-tchup”或者“catsup”,甚至“katchup”。
在向《中国日报》提交的声明中,亨氏公司表示,其创始人亨利 亨氏“选择‘ketchup’作为产品的名字以区别于竞争对手所用的‘catsup’”。
于教授认为关于“ketchup”起源的理论是值得关注的。“这真让我吃惊,首先,番茄并非起源于亚洲,这本身就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它竟然和鱼酱有联系。”
任韶堂提到,番茄酱最初不是以番茄制成的,直到1800年左右,配方中才添加了西红柿。1750年到1850年间,其主要成分是发酵核桃,有时也用发酵的蘑菇。不过,正如该博客所言,塞缪尔 约翰逊在其1755年的字典(即《约翰逊字典》,译者注)中写道,英式蘑菇番茄酱“只是对早期来自亚洲的一种原味酱汁的模仿”。
尽管对番茄酱挚爱不减,美国人并没有垄断这种广受欢迎的调料的用法。任韶堂在博客中指出,中国人喜欢将它用于炸鸡,在瑞典,它是意大利面必不可少的装饰,泰国的少年们喜欢用土豆片蘸番茄酱,而在东欧,它是颇受欢迎的比萨的配料。
受任韶堂博客的启发,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安兹拉·梅耶也沉浸到学术文献中,探究与中文有渊源的英语词汇。
“找到一些听起来像英语却不是源于英语的常用词让我很惊讶。”梅耶说。除了ketchup,她的表单中还包括“kumquat”(金橘),“typhoon”(台风)和 “gung ho”(合作)。
尽管才22岁,梅耶已经到中国四次了,并“或多或少”会说些普通话。她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或记者。对自己所写的汉语对英语常用词汇和表达的影响,她说:“把陌生变熟悉的感觉让我很兴奋。”
-----------------------------------------------------------------------------------------------------------
[關於以上兩篇資料的Wiki相關記錄]
[關於以上兩篇資料的Wiki相關記錄]
The word entere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Britain during the late 17th century, appearing in print as catchup (1690) and later as ketchup (1711). The following is a list of early quotations collected by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1690, B. E., A New Dictionary of the Terms Ancient and Modern of the Canting Crew
- Catchup: a high East-India Sauce.
- 1711, Charles Lockyer, An Account of the Trade in India 128
- Soy comes in Tubbs from Japan, and the best Ketchup from Tonquin; yet good of both sorts are made and sold very cheap in China.
- 1730, Jonathan Swift, A Panegyrick on the Dean Wks. 1755 IV. I. 142
- And, for our home-bred British cheer, Botargo, catsup, and caveer.
- 1748, Sarah Harrison, The Housekeeper's Pocket-Book and Compleat Family Cook. i. (ed. 4) 2,
- I therefore advise you to lay in a Store of Spices, ... neither ought you to be without ... Kitchup, or Mushroom Juice.
- 1751, Mrs. Hannah Glasse, Cookery Bk. 309
- It will taste like foreign Catchup.
- 1817, George Gordon Byron, Beppo viii,
- Buy in gross ... Ketchup, Soy, Chili~vinegar, and Harvey.
- 1832, Vegetable Substances Used for the Food of Man 333
- One ... application of mushrooms is ... converting them into the sauce called Catsup.
- 1840, Charles Dickens, Barnaby Rudge (1849) 91/1
- Some lamb chops (breaded, with plenty of ketchup).
- 1845, Eliza Acton, Modern Cookery v. (1850) 136 (L.)
- Walnut catsup.
- 1862, Macmillan's Magazine. Oct. 466
- He found in mothery catsup a number of yellowish globular bodies.
- 1874, Mordecai C. Cooke, Fungi; Their Nature, Influence and Uses 89
- One important use to which several ... fungi can be applied, is the manufacture of ketchup.
The spelling catsup seems to have appeared first from the pen of Jonathan Swift, in 1730.
[感想]
第一次覺得網路一點都不可靠,坦白說相關資料還是很難找的,有些資料幾乎都已經是備份檔或是網友轉貼到自己部落格中才能被保存下來,原著的部落格幾乎都掛了,所以只能儘量找到我覺得合理性高的資料,討論版唬爛的就看看笑過就好。
寫下來的原因,因為已經找了資料,很怕有一天跟別人講原由的時候被說唬爛沒有證據,所以決定在部落格留下資料,就算到時後新聞資料沒了還有自己的記錄XD。
最後感謝在課堂上亂加入話題的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